close
標題:

大埔的歷史

發問:

免費註冊體驗

 
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
請告訴我大埔的歷史!

最佳解答:

大埔區特色 大埔區幅員廣闊,土地面積約為14 800公頃。大埔區由大埔及西貢北兩個分區組成。 1974年,香港第一個工業 在大埔興建;1979年,大埔被列為新市鎮;1981年,大埔第一個公共屋 落成。隨著吐露港公路及大老山隧道分別於1985年及1991年啟用,大埔已成為一個繁盛的新市鎮。 現時大埔區的人口估計達320 000人。住屋方面,大埔區共有6個公共屋 ,另有12個居者有其屋計劃 / 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屋苑。 林 村 許 願 樹 市民對大埔區感興趣的資料 2007-05-17 19:31:45 補充: 市民對大埔區感興趣的資料 (1) 林村許願樹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節日,賀年節目由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節,喜慶氣氛十分濃厚。昔日大年初一及初二兩日,新界鄉民會在拜祭祠堂太公時燃放爆竹,有「爆竹一聲除舊歲」之意。而林村天后廟旁的香仔樹(數棵巨大的榕樹),更被村民及水上居民視作神靈,將願望寫在「貴人寶牒」上祈褔。此習俗吸引各地善信遠道而來,後來人們更稱此香仔樹為許願樹。為保育許願樹及尊重傳統習俗,大埔民政處在許願樹旁設置許願架,讓市民將寶牒繫於許願架上,令許願樹祈福習俗得以延續下去。 2007-05-17 19:32:38 補充: (2) 碗村 相傳碗村建於1650年,曾以製造陶瓷聞名,該處的泥土呈白色,而製造陶的優良黏土則藏於泥土之下,所築灰?製造的陶瓷器皿,馳名香港及廣東省,其後因經不起進口陶瓷的競爭,碗 終於在1918年停止生產。時至今日,該處仍有數座廢,遺留數堆破爛及遭丟棄的陶瓷,極具歷史價值,已被政府列為受保護古蹟。 2007-05-17 19:33:33 補充: (3) 大埔海濱公園及回歸塔 大埔海濱公園是大埔區內最大的公園,於1997年全面落成供市民使用。公園建築費高達2億1千萬元,面積約為22公頃,位於大埔工業 以南,面向吐露港。公園提供多元化設施,包括一條長1.2千米的海濱步行徑、公園、休憩處、設有健身站的緩跑徑、單車徑,以及一個設有600個座位的露天劇場。 回歸塔位於大埔海濱公園,於1997年落成,藉以紀念香港回歸祖國的大日子。該塔是一座高32.4米的瞭望塔,遊客可登上塔頂,從高處俯覽整個大埔海濱公園。 2007-05-17 19:34:04 補充: (4) 香港鐵路博物館 大埔墟火車站建於1913年,位於當時的太和市旁,促進了大埔新市鎮的發展。當大埔墟的經濟價值被太和市取代後,太和市稱為大埔墟,而原來的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。該車站在1983年停止使用,翌年被政府列為法定歷史建築。九廣鐵路公司把火車站舊址、原有建築物及一些重要的鐵路展品贈給政府,當局其後於1985年於該處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。 博物館內除收藏了一輛古舊的鐵路手推車、一輛戰後至七十年代初期使用的車廂外,亦保存了現代化的鮮黃色鑲鉻車廂,以供遊人參觀,為大家帶來一個新舊、古今的對照。 2007-05-17 19:34:42 補充: 5) 東平洲 東平洲位於西貢之北,是香港唯一可以欣賞到頁岩的地方。層層疊疊的奇岩異石,氣勢奇特,一直以來,均為郊遊人士津津樂道,慕名往遊者多不勝數。 除了頁岩令東平洲名聲大噪外,島上亦有多處旅遊勝景,如更樓石、頭崖、難過水、斬頭洲及龍落水等。自從政府把東平洲劃作郊野公園後,漁農自然護理署便加工闢建和維修島上主要的遊覽步行徑,並於多處設立野餐和燒烤地點,讓前往遊覽的居民享受到更完善的設備。 2007-05-17 19:35:19 補充: (6) 文武廟 文武廟建於1891年,是新界第一座被列為受保護的建築物。廟宇前身是由七約鄉民集資建成的七約鄉公所辦事處,直到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,該廟才改為只供奉文武二帝。但由於文武廟的年代實在過於久遠,七約鄉歷屆委員亦希望可將古廟重修,適逢政府當局發展大埔,把該廟列為受保護建築物,遂與七約鄉公所合資七十餘萬將古廟重修。 遊人參觀完文武廟之後,不妨順道到富善街瀏覽,該處有不少鄉村土產及傳統食品售賣,例如粉絲米通、企爐餅等。每逢節日,氣氛更見熱鬧 。

其他解答:

方 - 新 市 鎮 ( 一 ) 大 埔 ? 大 埔 , 古 名 大 步 , 前 臨 吐 露 港 , 在 文 字 紀 錄 出 現 早 在 公 元 九 六 三 年 , 當 年 南 漢 後 主 在 大 埔 置 媚 川 都 , 在 大 埔 海 ( 即 現 吐 露 港 ) 採 集 珍 珠 , 直 至 明 朝 仍 有 珍 珠 場 。 傳 說 , 大 步 之 名 是 因 當 時 大 埔 為 大 森 林 , 行 者 都 大 步 而 過 , 因 名 大 步 , 後 雅 化 為 大 埔 ; 亦 有 說 因 為 大 埔 古 時 建 有 大 型 渡 頭 , 因 名 大 步 。 到 清 初 , 大 埔 更 為 新 界 交 通 樞 紐 , 有 街 渡 往 來 沙 田 以 至 潮 汕 , 而 大 步 墟 更 是 香 港 三 大 墟 場 之 一 。 到 香 港 開 埠 初 期 , 大 埔 更 是 新 界 的 中 心 , 英 國 接 管 新 界 的 儀 式 亦 是 在 大 埔 舉 行 。 香 港 政 府 之 後 更 在 大 埔 設 立 理 民 府 、 新 界 警 務 中 心 以 及 政 務 司 官 邸 。 到 一 九 七 九 年 , 大 埔 正 式 成 為 新 市 鎮 , 現 有 二 十 多 萬 人 居 住 。 現 在 大 埔 新 市 鎮 大 部 份 地 區 都 是 填 海 地 區 , 在 六 十 年 代 初 , 大 埔 海 岸 線 為 汀 角 路 至 政 府 合 署 , 廣 福 橋 對 出 已 經 為 大 埔 海 , 及 後 填 海 工 程 展 開 , 由 汀 角 路 向 南 填 至 現 在 廣 福 道 , 而 形 成 現 有 大 元 邨 和 大 埔 中 心 的 土 地 。 而 現 有 廣 福 邨 及 宏 福 苑 等 地 原 為 漁 船 停 泊 地 方 , 及 後 填 海 工 程 將 大 埔 舊 墟 海 邊 和 原 為 一 個 島 嶼 的 元 洲 仔 連 接 一 起 , 形 成 現 有 大 埔 新 市 鎮 用 地 初 形 。 現 時 大 埔 雖 為 新 市 鎮 , 但 仍 然 有 很 多 居 民 居 住 在 鄉 村 村 落 , 著 名 的 村 落 有 三 門 仔 、 泰 亨 、 汀 角 及 碗 窰 。 其 中 碗 窰 一 村 曾 是 全 中 國 規 模 最 大 的 陶 瓷 生 產 場 地 , 村 內 曾 有 大 量 碗 窟 , 至 一 九 八 三 年 , 政 府 將 上 碗 窰 村 列 為 法 定 古 蹟 , 在 碗 窰 陶 瓷 生 產 場 地 遺 址 圍 上 鐵 網 , 而 將 來 該 址 將 會 興 建 陶 瓷 博 物 館 。 其 中 大 埔 市 中 心 : 大 埔 墟 ( 即 現 大 埔 舊 墟 ) , 早 在 清 朝 康 熙 年 間 已 經 建 立 , 並 成 為 新 界 商 貿 中 心 , 一 八 九 二 年 , 大 埔 七 約 另 立 太 和 市 ( 即 現 富 善 街 ) , 之 後 大 埔 墟 火 車 站 的 興 建 , 促 使 太 和 市 取 代 大 埔 墟 , 成 為 新 界 商 貿 中 心 , 服 務 大 埔 、 沙 田 等 村 落 。 歷 年 來 西 貢 北 約 居 民 起 居 生 活 都 和 大 埔 市 集 有 關 , 所 以 行 政 上 劃 歸 大 埔 區 。 西 貢 北 約 是 指 大 埔 東 面 , 赤 門 海 峽 以 南 的 村 落 , 包 括 十 四 鄉 、 海 下 、 荔 枝 莊 、 高 流 灣 、 嶂 上 、 深 涌 、 赤 徑 、 企 嶺 下 、 北 潭 坳 、 塔 門 島 以 及 東 平 洲 。 自 西 沙 公 路 落 成 , 令 泥 涌 及 十 四 鄉 等 地 和 只 需 幾 分 鐘 就 能 到 達 沙 田 馬 鞍 山 , 使 它 們 和 大 埔 的 關 係 不 可 和 往 日 而 喻 。 由 於 道 路 網 絡 未 臻 完 善 , 部 份 西 貢 北 約 地 區 如 高 流 灣 , 深 涌 以 及 荔 枝 莊 等 仍 要 到 馬 料 水 碼 頭 乘 搭 吐 露 港 小 輪 前 往 。 大埔的標誌-廣福橋 大埔河流-林村河 石蓮路望向大埔新市鎮 衛奕信徑望向大埔新市鎮 大埔海濱公園 宏福苑 元洲仔 香港教育學院 桐梓望看香港教育學院 康樂園 山塘道豪宅區 舊大埔墟火車站 八仙嶺 前往西貢北約的街渡 塔門市 船灣淡水湖 前大埔滘碼頭 大 埔 發 展 時 間 表 年 份 發 展 963 南 漢 設 置 媚 川 都 , 因 採 珠 業 發 達 , 亦 稱 「 媚 珠 池 」 1368 碗 窰 為 新 界 的 陶 瓷 工 業 中 心 1672 鄧 氏 族 人 建 立 大 步 墟 ( 今 大 埔 舊 墟 ) 1771 林 村 天 后 廟 落 成 1892 大 埔 七 約 組 成 1896 大 埔 七 約 建 立 太 和 市 ( 今 大 埔 墟 ) 廣 福 橋 落 成 1898 英 國 租 借 新 界 1899 英 國 在 大 埔 舉 行 接 管 新 界 升 旗 儀 式 1902 大 埔 公 路 落 成 1905 前 政 務 司 官 邸 落 成 1907 前 北 區 理 民 府 落 成 1910 九 廣 鐵 路 ( 英 段 ) 落 成 大 埔 車 站 落 成 , 即 後 來 的 大 埔 滘 站 1913 前 大 埔 墟 車 站 落 成 1968 船 灣 淡 水 湖 落 成 1970 船 灣 淡 水 湖 進 行 擴 建 工 程 1974 計 劃 在 大 埔 興 建 香 港 首 個 工 業 邨 1977 大 埔 規 劃 研 究 落 成 大 埔 公 共 圖 書 館 啟 用 1979 大 埔 被 納 入 新 市 鎮 計 劃 1980 大 埔 首 份 分 區 計 劃 大 綱 圖 編 號 LTP/47 公 開 展 示 大 埔 首 個 公 共 屋 邨 大 元 邨 落 成 1981 大 埔 首 個 居 屋 屋 苑 汀 雅 苑 落 成 大 埔 區 議 會 成 立 1983 現 在 的 大 埔 墟 車 站 落 成 , 舊 有 的 車 站 即 時 停 用 1985 吐 露 港 公 路 落 成 香 港 鐵 路 博 物 館 落 成 1989 太 和 車 站 落 成 1992 完 善 公 園 落 成 1995 船 灣 堆 填 區 關 閉 1997 大 埔 海 濱 公 園 落 成 1998 雅 麗 氏 何 妙 齡 那 打 素 醫 院 及 大 埔 醫 院 落 成 香 港 教 育 學 院 落 成 2002 香 港 科 學 園 落 成 2003 吐 露 港 公 路 大 埔 至 沙 田 段 擴 闊 至 四 線 行 車 2004 大 埔 濾 水 廠 落 成 大 埔 綜 合 大 樓 落 成|||||大埔區 大埔區位於新界東北部,轄區包括大埔及西貢北兩個區域,總面積約為14,700公頃。西貢北列入大埔區是因昔日交通上有緊密聯繫,西貢北居民經常前來大埔作買賣交易,因而跟大埔建立密切關係,至今仍維持不變。 大埔的歷史,可遠溯至唐代,根據文獻的記載,當時大埔稱為徽州刃,以出產蚌珠馳名。 宋朝期間,由於外族入侵,中原戰事頻仍,老百姓逃避戰禍,紛紛南遷,部分最後定居大埔,此後人口繁衍,不斷增加。 明朝期間,有鄧氏家族定居大埔,建立孝子祠、大埔頭村和墟市;這墟市現稱大埔舊墟,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平原,取得了經濟壟斷地位。隨著人口及物產日盛,泰亨村文氏家族與附近七條村落成立「七約」,於一八九二年另建新墟市太和市。七約鄉事委員會又築建文武廟,為成立太和市誌慶,並在廟宇毗鄰修築道路,拓展市區,漸漸而成今日的大埔墟。兩墟市原有林村河相隔,興建廣福橋相連後,經濟活動日漸擴展,成為新界的墟市中心。 新界於一八九八年租借給英國。當年在大埔舊警署原址舉行升旗禮,象徵新界管治的開始,嗣後大埔便成為新界重要的行政中心。一九一○年,九廣鐵路通車,更促進了大埔的發展。 社區特色 大埔本為一個純樸的鄉鎮,保存有歷史古蹟及迷人的鄉郊風光。由於時代的發展,工業發達,市中心漸漸都市化起來,大廈林立,車水馬龍,行人如鯽,加上工業的設立,蛻變為一個繁華的鬧市。然而在市中心的外圍,各鄉村仍然保存著傳統的面貌,古木參天,祠堂莊嚴,加上郊區的寧靜優雅,跟繁華互相逕庭,和平共存。 人口 大埔有人口約32萬人,本區居民大多集中居住於新舊墟的私人屋苑及六個公共屋,其餘則散佈在區內八十多條大小村落。
arrow
arrow

    iks84im62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